01

2022

-

07

数字化让钢厂天天“上演科技大片”


    此轮疫情发生以来,工业互联网科技企业咨询量猛增,大量制造业企业急切提出数字化生产管理需求。而较早开启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则从容得多——借助数字化产品,企业管理层封控在家也可全时在线掌握生产进度;利用数字孪生工具,企业精准计算应恢复几成产能,避免投入不足或过当;而数字工厂实现了少人化、无人化,又确保了连续生产。相比之下,尚未转型的企业此次真正感受到生存压力,数字化已非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这种迫切,在近期“出圈”的一套数字化转型公益课程中可见一斑。由市经信委主管的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自616日至714日,于线上推出“企业数字化转型十节课”公益课程,每周更新两集,每节课都有数千人“搬板凳”学习、做笔记。

  宝钢股份智慧制造推进办公室副主任邹玉贤在课程中分享:宝钢股份于2015年起推进智慧制造,而今高炉露台无人化、硅钢四期智慧工厂、数字化料场、炼钢浇注平台机器人、运输部无人驾驶框架车、1580热轧智能车间、成品质量3D表面检测等,传统钢厂天天“上演科技大片”。至2021年,宝钢股份的机器人应用达736台套,基本建成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全程贯通的智能化产线群。比如,有5个足球场大小的宝钢股份上海产成品仓库,系国内最大的无人化钢材成品仓,每天约10万吨钢卷进出,运输主力却是7台平板车模样的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利用5G技术高宽带、低时延的视频回传及数据处理特性,宝钢员工坐镇于数百米外指挥室运筹帷幄,现场管理人员从130人减少至仅数人,操作失误也降至史上最低。黑夜不再是运输壁垒,仓库码头24小时运营成为可能。

  7年来,宝钢股份已累计投入超过54亿元用于智慧制造。但这让听课的企业学生不淡定了。在课堂互动环节,不少企业发问:还没产出,何来投入?数字化转型会不会是个无底洞?

  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盛雪锋告诉记者,相比城市数字治理有着“肉眼可见”的巨大变革,经济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因投入主体、绩效评估角度不同,企业往往表现为蜻蜓点水、边缘试探,不敢有伤筋动骨的颠覆性动作。

  事实上,麦肯锡在全球范围调研了800多家传统企业,发现尽管有70%的企业已启动数字化转型,但其中71%仍停留在试点阶段,无法实现规模化推进。盛雪锋调研大量企业后发现,“试点困境”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其一,企业的人才、数字化基础设施等资源储备相对欠缺。其二,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难度评估有误,或想得过于片面、简单,或过于完美。其三,企业缺乏对数字化转型具有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的人。

  邹玉贤以7年推进智慧制造的实战经验得出结论:数字化转型必须是一把手工程,需要有成熟的资源准备、战略思考,但可选择从场景切入,“先开枪后瞄准,小步快跑,边做边改”。

  盛雪锋去年接触了许多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中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上海企业,发现了大量具有可操作性的场景牵引。如光明乳业“一滴奶的数字之旅”,完成了光明牛奶从生产、品质控制到数字营销、消费者终端的全程,对于企业价值链是极大拓展;有大型制造企业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最低库存甚至零库存,供应链管理效率成倍提升;还有融资高度依赖于下游订单的企业,经供应链金融,实现资金链稳定、不断。另外,三一重工、养殖企业、资产管理类企业等,对其分布式资产进行数字化盘点,既能实时掌握资产状况并实施精准管理、维护,实现资产高效低成本运作,又可用作其在与上下游合作中的有效凭证和依据。

  邹玉贤也深有体会,传统制造业通过数字化来发现和解决问题,进行高频改进与提高,“其效率要比未转型企业高出许多倍。试想,我的一年等于别人的十年乃至一百年,就能对同行产生降维打击,这种打击甚至是致命的。因此,企业数字化转型犹豫不得,等待就是最大的风险”。

  去年1月,上海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其中就有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参与调研和起草。盛雪锋透露,国家层面,工信部正部署下半年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贯标评估,今年上海有望启动此项工作。DCMM对于企业的评级,可能会成为未来企业招投标中的一道核心门槛和金字招牌。

    (转自解放日报)

智慧